国内服务业开放试点以来,国际服务业向国内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服务业正成为吸引外资的新热门。在近日于贵阳召开的“中国城市服务业投资洽谈会”上,有关专家指出,国内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仍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进步上的误区,亟待采取手段,提升借助外资的水平和水平。
服务业开放尚处于初级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服务业范围对外开放一直在非常小的范围内试点,对外资的限制比较多,外商的投资规模较小。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内服务业吸收外资维持好增长势头,2010年服务业和制造业实质用外资金额分别为487亿USD和496亿USD,可谓“平分秋色”。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说,国内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2010年仅占4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5%以上。国内大多数城市服务业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竞争优势不强、经济效益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国际直接投资未来发展趋势和服务业借助外资的横向比较,国内服务业借助外资水平和水平都有待提升。
专家觉得,国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着六大问题:一是服务业外资总体规模和比重偏小;二是服务业中除房产外,借助外资的单体规模都较小;三是实质投资比率最多的是房产业,对其他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低,范围偏窄,结构低端化;四是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五是以独资企业为主,占服务业外资企业总数50%以上;六是投资国别区域日趋多样化,但无论企业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外国投资企业都高于港澳台投资企业。
据悉,与制造业等产业相比,外资流入国内服务业时,对投资环境需要高,更重视法律环境,投资区位指向性弱,投资规模较小。因为担忧常识资产向外扩散,更想使用独资形式,投资倾向追随顾客,更具拉动效应。
应当走出认识误区。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说,在服务业跨国投资大潮中,国内已拥有大力进步现代服务业的好基础和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主要优势包含:
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庞大的制造业创造的巨大服务需要,经济结构策略性调整提高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用途,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一些沿海发达区域形成的产业配套程度非常高的产业集群,伴随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规范的渐渐健全,市场买卖本钱相对降低,使服务业的投资具备相对比较优势。
但同时,国内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也存在劣势,主要体目前服务业进步滞后,缺少专业化的中高档服务提供商,很难承接高档服务业外包业务;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缺少,企业运营本钱过高;政策环境不健全,立法不完善、不配套、层次低,缺少可操作性,对常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地方分割和保护等问题突出,部分行业垄断经营紧急,行业准入限制较多;将来还将面临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巴西、俄罗斯、越南等激烈的角逐和挑战。
何曼青觉得,国内服务业进步需要走出三大误区。一是走出过度看重总量思维的误区,应将强调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作为服务业进步思路选择的基调;二是走出为进步服务业而进步的误区,应将达成从产业导向向功能导向的转变作为服务业进步思路选择中不断强化的方向;三是走出过度看重服务业就业吸纳用途的误区,应将促进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优势提高放在愈加要紧的地方。
多方位促服务业开放。
从长期来看,将来国内应借助制造业开放所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链完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吸引跨国服务业直接投资,带动服务业开放进步。专家建议:
找准定位,凸显特点和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链。依据地方工农业进步的产业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驰名品牌,培育具备地域特点的“产业群”和“进步极”,重点引进区内产业链中的“瓶颈”产业、“联系效应”大的产业,少引进甚至不引进对区内成熟产业有冲击的产业。如浙江义乌、绍兴等中小城市通过促进服务业的专业化聚集进步,强化城市功能特点、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
使用合适服务业的招商形式,如专题招商已成为长三角区域服务业招商的主要方法,还有产业链招商,即以先进制造业联动引进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法,提升招商成功率。
全力抓好服务外包环境与载体的建设。服务外包转移方与承接方对投资环境的关注有所不同。依据转移方的关注,塑造合适服务外包企业存活进步的环境,而服务外包产业的特征则决定了转移方愈加关注常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人力资源、人文环境、业务本钱、电讯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条件。